09

09月
肺转移性黑色素瘤精准治疗有了新路径 肿瘤医院刘继勇团队在工程化仿生递药系统取得重要突破

2025年7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剂科刘继勇教授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其研发的工程化仿生纳米递药系统TP-siRC@tHyNPs,成功实现对肺转移性黑色素瘤的精准靶向治疗,不仅显著提升药物疗效,还大幅降低毒副作用,为这一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开辟新路径。发现临床困局肺转移性黑色素瘤基础研究亟待突破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皮肤肿瘤,它以发展迅速、转移能力强为显著特点,其中肺转移是最常见的远端转移类型。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普遍存在治愈率低、预后差、易耐药等临床困局,患者生存质量亟待改善。“中药雷公藤来源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雷公藤甲素(TP)虽具备强效抗肿瘤活性,但其临床应用缺受到如下三大瓶颈制约。”刘继勇表示,水溶性差导致递送困难、治疗窗窄易引发毒副作用、代谢速度快且易被肿瘤组织清除。刘继勇团队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肺转移性黑色素瘤中高表达的CYP3A4酶会加速TP代谢,进一步削弱其疗效。因此,如何延长TP半衰期并实现肿瘤靶向递送,成为实现“增效减毒”的关键,这不仅是个基础研究的难点,也是破

09

09月
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为早期肺癌手术淋巴结“免清扫”提供临床依据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目前早期肺癌根治手术的标准方式,然而这种“扫荡式”的方式会不加区分的切除无转移的淋巴结,增加了手术并发症风险且影响人体免疫功能。7月22日,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JCO,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dontics)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为纠正这一现状提供了临床依据。该研究证实,如果术前或术中准确判断淋巴结阴性的早期肺癌患者,可以不清扫淋巴结。相较于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不清扫淋巴结的患者组生存情况没有差异,且手术效率更高、术后不良反应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无差别”清扫手术方式增加患者风险“肺癌是我国发病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当前国际诊治指南推荐的早期肺癌根治性手术方式,包括肺叶/肺段切除加上扫荡式的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或者采样。然而,这种手术方式在切除转移淋巴结的同时,无差别切除无转移淋巴结。增加了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风险。”陈海泉教授表示,“此外,肿瘤引流区淋巴结对于抗肿瘤免疫具有重要作用。在免疫治疗广泛应用的时代,保留无肿瘤转移的正常淋巴结对维持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具有重要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