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推出成果转化新举措:“大沙龙”搭台,“小沙龙”架桥——“枫林科技沙龙”第二期成果转化专项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5-09-25 10

聚焦核酸药物递送,共话LNP技术临床转化新路径

值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枫林科技沙龙”(“大沙龙”)成功举办20期之际,为全面提升转化服务能级,医学科研处正式推出成果转化新举措:为解决未被满足的转化需求,以“精准匹配”为核心,在“大沙龙”之后,定期举办专项交流会(“小沙龙”),通过定制化“小沙龙”架桥链接各方需求,闭门自由交流的形式,持续构建“无忧”转化生态,向“月月有沙龙,天天有转化”的目标迈进。

2025922日下午,以“新型核酸药物递送系统LNP的研发与多领域应用”为主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枫林科技沙龙”第二期成果转化专项交流会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功举办。本次交流会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承办,汉信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协办。交流会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主持并致辞。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科研部主任、肿瘤外科主任医师董瑞出席会议并致辞,风湿科、普外科、血液科、肾脏科、临床免疫与过敏科、神经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临床专家,以及来自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研究员辛昌昌、程明睿出席会议。本次交流会汇聚了来自医院、企业与投资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脂质纳米粒(LNP)技术的创新突破、临床需求对接与多学科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聚焦递送瓶颈,共谋核酸药物新未来

核酸药物被誉为继小分子化药和抗体药之后的第三次医药产业革命,而递送系统则是其发展的关键瓶颈。会议伊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在致辞中介绍了“枫林科技沙龙”作为学校成果转化品牌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0期,推动了一批优质项目的转化落地。他表示,本次转化交流会旨在搭建“医—研—企—投”协同对话的桥梁,共同推动LNP等前沿递送技术在临床中的创新应用。

随后,儿科医院科研部主任董瑞介绍了医院临床科研与转化工作进展,分享了最新转化案例。他指出,儿科临床中存在大量尚未满足的用药需求,期待借助LNP等新技术平台,推动儿童药物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

 

技术前沿分享:自主LNP平台展现多领域应用潜力

在技术报告环节,汉信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宇超系统介绍了公司在LNP技术平台方面的创新布局。他指出,LNP作为目前最先进的非病毒载体系统,在mRNA疫苗、体内CAR-T、基因编辑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其特异性递送和专利壁垒仍是行业“卡脖子”难题。

汉信生物依托自主开发的HANZ-LNP技术平台,构建可电离脂质的分子库,并已在肝靶向、脾靶向、肺靶向等器官特异性递送方面取得优于现有技术的实验效果。

临床需求对接:多科室共议LNP转化路径

在自由交流讨论环节,来自附属儿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等多位临床专家结合各自领域提出具体需求与合作设想:风湿免疫科关注体内CAR-T技术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国际进展与临床转化路径;肾脏科提出能否通过LNP实现肾脏细胞特异性递送,以解决传统药物难以靶向肾单位的难题;血液科探讨了干细胞编辑与体外基因治疗中LNP技术的应用可能性;临床免疫科则对中性粒细胞等难转染细胞的靶向递送提出技术需求;眼科专家介绍了角膜营养不良等遗传性眼病的研究基础,期待与LNP技术在局部递送方面开展合作。

针对这些问题,汉信生物团队从载体优化、动物模型、临床前安全性等角度进行了回答与探讨。双方一致认为,LNP技术要实现从“平台工具”到“临床药物”的跨越,仍需在靶向精度、体内代谢、规模化生产等环节持续攻关。


构建转化生态,推动创新成果落地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助理院长赵小清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临床需求是医药创新的源头活水,只有通过临床专家、科研团队与企业的深度协作,才能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并表示,未来他将积极推动复旦大学创新生态与区域产业资源对接,助力LNP等前沿技术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实现转化应用。

“枫林科技沙龙”是一个开放的、高效的、专业的校内转化平台,最新一期“枫林科技沙龙”(第21期),作为上医文化论坛分论坛之一,初定于20251116日在深圳举办,欢迎感兴趣的专家报名参与路演。

 

联系我们

如有项目申报路演或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可联系医学科研处成果转化团队。

部门邮箱:shmc_tto@fudan.edu.cn

咨询电话:021-54237277

联系人:唐老师/周老师/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