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09月
肿瘤医院李心翔、马延磊联合领衔团队开展国际多队列研究揭示青年肠癌独特基因突变模式

7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2科主任李心翔教授和副主任马延磊教授联合领衔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青年肠癌(发病年龄50岁)与老年肠癌(发病年龄≥50岁)在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分层下的基因组差异,为全球范围内青年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的机制提供了关键解释,并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奠定了科学基础。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肿瘤学国际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图1国际多队列观察性研究发表于肿瘤学顶刊《柳叶刀·肿瘤学》据悉,结直肠癌发病年轻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年轻人群的肠癌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常伴随更具侵袭性的临床特征,如诊断时处于晚期转移的比例较高、肿瘤分化程度低等。尽管此前研究提示了遗传与环境因素的潜在作用,但其分子机制仍未被充分揭示。为此,研究团队组织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以及卡塔尔等国家的多所顶尖机构共同完成,参与单位包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美国梅奥诊所综合癌症中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西班牙萨拉曼卡

09

09月
肿瘤医院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研究再获新突破: 打通基础-临床壁垒,肥大细胞逆转最“毒”乳腺癌免疫耐药困境

乳腺癌是目前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约占乳腺癌总体人群15%左右的三阴性乳腺癌,因恶性程度高、患者生存时间较短,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称。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已经成为三阴性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超过50%患者会发生免疫治疗耐药。如何能让这部分耐药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相关领域有待深入研究。2025年6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该团队基于AI技术,整合52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多模态信息,首次明确非典型的抗原呈递肥大细胞(apMC)是抗PD-1免疫治疗效果发挥的关键因素,它可以激活肿瘤反应性T细胞,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研究团队还发现,临床常用的抗过敏药物——色甘酸钠可以诱导抗原呈递肥大细胞,从而逆转肿瘤患者免疫治疗耐药的情况。基于此,该团队构建全球首个乳腺癌领域逆转免疫治疗耐药的临床研究平台——“复兴”(Renaissance),并针对既往免疫治疗耐药、后续几乎“无药可医”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开展“色甘酸钠+免疫治疗”创新靶向免疫

09

09月
肿瘤医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代谢废物”有望成破解“癌王”免疫治疗难题新路径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施思教授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细胞“代谢废物”乳酸可以调控胰腺癌基因表达与蛋白质功能,在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首次系统阐明组蛋白乳酸化修饰(H3K18la)通过驱动乙酰转移酶2(ACAT2)表达,构建了“乳酸代谢-表观遗传-胆固醇免疫抑制轴”的全新机制,为破解胰腺癌的免疫治疗“密码”提供了全新策略。研究进一步证实,通过靶向抑制该信号通路,不仅可重塑抗肿瘤免疫应答,更能与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产生协同效应,为胰腺癌提供新的免疫治疗机会。国际学术期刊《消化道》(GUT)同期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肿瘤微环境”成胰腺癌免疫治疗的“顽固堡垒”胰腺癌因症状隐匿、解剖位置复杂、生存率极低而被称为“癌中之王”。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已在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强大疗效。然而,对于被称为胰腺癌而言,免疫治疗疗效并不明显,已经开展的绝大多数临床试验收效甚微。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表示,胰腺癌高度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是阻碍免疫治疗成功的“顽固堡垒”。如何有效重塑胰腺癌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并探索增强免疫治疗响应的策

09

09月
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团队在降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结直肠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万例,其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第 2 位,死亡率居第 4 位,且近年来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当前,外科手术仍是直肠癌治疗的核心手段,腹腔镜微创手术则是现代外科的主流。然而,对于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则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因盆腔空间狭小导致手术视野不佳、操作难度大,易引起周围器官损伤、潜在肿瘤残留等。因此,如何确保肿瘤根治、提升保肛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直肠癌外科治疗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临床问题。2025年6月2日(美国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许剑民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证实机器人手术对比腹腔镜手术显著减少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该研究聚焦机器人辅助手术这一创新技术——主刀医生通过操控多个机械臂,经腹部操作孔在腹盆腔内实施手术。机械臂搭载的高清三维成像系统与可520°自由旋转的手术器械,其灵活度超越人类双手;同时,机器人系统能有效过滤术者手部不自主颤动,实现更精准稳定的操作。尽管机

09

09月
药学院李聪、余锦华、游艳联合团队开发神经元线粒体自噬流可视化AI模型筛选AD药物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在维持细胞能量稳态、氧化应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大脑高能耗需求,神经元线粒体数量往往是外周体细胞的几十至数百倍。线粒体自噬是细胞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维持线粒体群体健康和能量稳态的关键事件。线粒体自噬包括受损线粒体被自噬小体包裹并最终运送到溶酶体降解等步骤,通常涉及三种类型线粒体自噬中间体:线粒体、线粒体自噬体和线粒体溶酶体。线粒体自噬中间体数量比例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不仅与神经元能量稳态维持、氧化应激损伤保护密切相关,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阿尔茨海默症(AD)发展过程中,线粒体自噬水平降低不但与线粒体损伤、细胞能量供应短缺、毒蛋白沉积等事件密切相关,还往往早于认知障碍等典型症状出现。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诱导药物能够降低AD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病理沉积,增强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缓解AD相关认知障碍。因此,可视化活细胞内线粒体自噬水平及其关键中间体对于了解AD发病机制和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线粒体自噬功能障碍通常源于其关键过程受阻;另一方面,不同药物对线粒体自噬中间体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可视化胞内线粒体自噬中间体的数量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