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舒友生团队发现孤独症高风险基因SCN2A的致病机制并提出药物干预新策略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成因复杂的神经发育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ASD以社交兴趣匮乏、语言沟通困难和重复刻板行为等为核心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ASD具有明显的遗传特征,目前已发现数百个涉及突触蛋白合成、染色体修饰或转录调控等过程的风险基因。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基因能够直接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即产生神经元主要输出信号——动作电位的能力),如SCN2A。SCN2A编码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α亚基NaV1.2,是脑内丰富表达的钠通道亚型之一,该基因功能的缺失突变是ASD的高风险因素。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舒友生教授团队在急性分离的前额叶脑片上的工作曾阐明,皮层谷氨酸能锥体神经元的钠通道亚型在轴突始段呈区域化分布,并发挥不同功能:位于远端的通道亚型NaV1.6调控动作电位的产生,而位于近端的NaV1.2确保动作电位向胞体和树突的传播(Hu et al., Nature Neuroscience, 2009)。在探索SCN2A缺失导致ASD的致病机制方面,以往研究在小鼠模型中也主要聚焦于与社交和执行功能相关的前额叶皮层。然而令人困惑的是,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