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肿瘤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造福民生 复旦上医第八期“枫林科技沙龙”成功举办
2023-09-27 29

9月21日下午,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八期枫林科技沙龙在上医文化中心三楼会议室举行。沙龙聚焦“肿瘤诊疗领域的创新转化”主题,诚邀各界人士共聚沙龙,碰撞思维火花、孵化创新成果。经过前7期沙龙对上医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营造和创新文化的推广,本期沙龙汇聚了众多著名的机构投资者、国内外从事成果转化的专家、企业人士,助力项目从沙龙会场走向转化洽谈桌,推动项目实实在在落地,造福患者。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处长姜红致辞

       医学科研处处长姜红在沙龙开场致辞中表示,枫林科技沙龙的理念是打造开放、轻松的学术平台,旨在借助复旦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联动医学学科和理工科,并通过与公司企业合作,推动医学院原始创新研究成果孵化,最终将其落地并转化为实际应用。

复旦大学上医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主持会议

       本沙龙的组织者、医学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表示,复旦上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和医药成果,这些珍贵的成果沉淀在校园内,亟需充分挖掘。沙龙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期,逐步聚焦特定领域,紧扣广大患者的需求,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孵化和转化。

通力律师事务所陈巍律师发言

       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困扰着科研人员,科研人员非常希望有律师助阵。本次沙龙邀请了通力律师事务所的陈巍律师,做了“从参与肿瘤医疗领域创新案例谈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主题演讲。陈巍根据其参与肿瘤医疗领域创新案例的丰富经验,分享了他对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思考,特别是在近年来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需要医疗临床端、科学界、企业方、投资人、专业服务团队等共同建设新的语言体系、支撑体系及生态体系,从而将临床问题转变为高质量科学问题,进而实施转化应用,造福于社会和民众健康。本次分享中,陈巍结合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和专家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探索的部分案例,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就现场专家们关心的专业问题开展了互动。现场的专家受益匪浅,纷纷表示会后进行深入交流学习。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研部主任庄建辉发言

       肿瘤医院科研部主任庄建辉详细介绍了肿瘤医院在肿瘤医疗领域的创新成果。近年来,肿瘤医院发挥多学科综合治疗优势,建立完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管理体系,规范专利申请流程,畅通科研转化渠道,培育专利管理人才,组建多级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开展高价值专利特征识别,推进多个重点项目转化。近3年来13项知识产权获得转化,签约金额超过9000万元,并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展现风采。2023年,医院入选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卫生系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围绕该中心建设,医院将进一步强化与产业的对接和联系,推进转化医学平台建设及产业转化。

       随后,围绕“肿瘤诊疗领域的创新转化”赛道,现场路演了6个原创项目。

       刘继勇主任团队针对恶性肿瘤治疗药物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研制开发新型仿生递药系统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团队选择来源于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为候选药物,以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DR5受体作为靶点,巨噬细胞外泌体作为新型递药载体,包载雷公藤甲素,制备可以靶向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同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DR5mAb-外泌体/雷公藤甲素纳米靶向递送系统。团队的另一项成果利用肿瘤组织对脂肪细胞的募集、降解及对脂肪酸大量摄取的特性,以脂肪细胞作为递药系统的仿生载体,包载雷公藤甲素棕榈酸衍生物,同时联合光动力疗法,实现对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联合治疗。

刘继勇主任团队分享学术进展

        周世崇主任、常才教授团队通过十年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突破超声影像动态智能分析、嵌入式高速运算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实现智能辅助乳腺超声筛查和诊断。在成像方面,基于低信噪比乳腺超声射频信号处理,解决超声难以发现微小钙化的固有难题,提升乳腺癌超声筛查能力;在智能系统方面,基于小样本数据迁移学习的高可靠智能诊断模型,建立多种迁移学习模型攻克临床小数据集建模鲁棒性低难题,解决不同医院影像数据的系统性偏差问题;在影像设备方面,基于上述智能成像与分析方法,产学研医深度合作,设计面向嵌入式系统的轻量级神经网络,研发嵌入式人工智能模块成功研制新型便携式智能超声仪器,解决乳腺筛查基层缺少人力资源及专业技术的问题。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资助下,将研究成果转化落地,获批国家 II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内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第三方认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展大规模临床应用与产业化推广。

周世崇主任团队分享学术进展

       当前以CAR-T等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正成为肿瘤治疗重要手段之一,但治疗过程中免疫激活诱发的细胞因子风暴(CRS),严重制约其发展。苏锋涛副研究员团队,突破现有事后治疗模式和治疗靶点,发现基于超级增强子模式,靶向CDK7选择性抑制CRS发生,但不影响CAR-T增殖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清除能力,同时表现出协同抗肿瘤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2项发明专利。

苏锋涛副研究员团队分享学术进展

       孙力宁助理研究员团队提供了一种基于医学影像近距离放射治疗组织间插植施源器引导方法,为肿瘤近距离放疗设计了一种高精确度方法:引导插植针准确进入患者实体肿瘤中的指定位置,为后续放射源辐照肿瘤开辟精准的通道。具体实现方法是在插植针引导模型独创的内部中空结构中加注显像液体后,可以使得引导模型本体的形态以及其中插植针道的走向在定位MRI的T2加权图像中可以清晰有效地显示,便于在相应图像上准确识别相应结构,以进行肿瘤照射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及插植针重建等放疗计划的制定工作。项目发明方案解决了传统近距离放疗中徒手插植可能发生的进针位置方向角度不准确,导致伤及肿瘤靶区周围重要器官的问题,可以大大降低治疗副反应发生的概率,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实现精准放疗。

孙力宁助理研究员团队分享学术进展

       邵志敏教授/胡欣研究员团队“乳腺癌多基因检测”专利软著组合创立针对中国人群乳腺精准治疗方案的应用范式。基于本知识产权开发的产品可以全面检测乳腺癌的高频突变基因、遗传易感性基因、靶向用药指导相关的基因、与耐药相关的基因等多种方面,满足乳腺癌精准诊疗的临床需求。本成果组合可从基因层面指导乳腺癌的遗传筛查、分子诊断和精准用药,为提高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效果奠定坚实基础,并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胡欣研究员代表团队还介绍了关于乳腺癌病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也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邵志敏教授/胡欣研究员团队分享学术进展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是肿瘤诊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靶向FAP的PET/CT显像在多种肿瘤的诊断上均具有较大优势。宋少莉教授团队在大量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发现目前最常用的FAP分子影像探针FAPI-04虽然具有较好的影像对比度,但是该探针体内代谢速度过快,肿瘤滞留时间短,显像时间窗口较为苛刻。该缺陷也导致其在未来的肿瘤治疗应用中受限。基于此,本团队针对FAP抑制剂进行了多种结构改造尝试,最终筛选获得FAPI-FUSCC分子探针。在保持FAP蛋白高亲和力的同时,延长了探针的体内循环时间和肿瘤滞留时间,从而带来了更高的肿瘤摄取。本团队开发的FAPI-FUSCC分子影像探针具有更高的肿瘤摄取值,更佳的影像对比度,适当的体内代谢速度也让显像时间窗口更长,更有利于临床大规模应用。

宋少莉教授团队分享学术进展

       特邀嘉宾、上海复旦医疗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林表示,本次沙龙将各个学科背景的杰出人才汇聚在一起,共同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激发了与会者高涨的热情。王小林介绍了复旦大学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以及复旦医疗产业创业投资公司成立20多年为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支持和平台。

上海复旦医疗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林发言

       活动现场还透露,“枫林科技沙龙高峰论坛”将于11月23日举办,继续为医药领域的各位嘉宾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更多创新成果的共享和合作。

       会后,参会嘉宾仍在会场内交流互动,充分利用难得的见面时光,聚焦成果转化的机遇和挑战,出谋划策。


责任编辑:张欣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