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科技沙龙走进世界的义乌 与“科学家+企业家”联合转化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成果
2024-07-30 50

       7月28日,继“枫林科技沙龙”走进衢州、绍兴、福州,第15期“枫林科技沙龙”走进义乌,与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的“科学家+企业家”联合创新中心--新知新质圆桌会合并举办,聚焦“创新医疗器械”赛道。两会合办旨在切实推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科学家企业家互动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构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助力服务地方产业化发展。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出席并致辞。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吴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义乌市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翁一兵、义乌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丁国强、义乌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钟、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院长汪靖、副院长陆起涌、副院长邓云霞,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中心负责人他得安教授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副院长邓云霞主持。有来自义乌市统战部、科协、科技局、福田街道、义乌新生代企业家联合会、复旦校友代表以及医疗器械赛道投资基金、医院和企业代表等嘉宾参加了本期沙龙。现场供需相接,科学家和企业家共话科研成果转化。

       朱同玉在致辞中表示,世界的义乌注定不同凡响,感谢义乌市对与复旦合作、对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建设的支持。义乌研究院是复旦大学在长三角地区设立的重要科研合作平台,是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勇担高校社会责任的重要布局,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希望研究院作为链接校地合作的平台,进一步助力加强高校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义乌为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希望研究院未来能逐步打造成充满活力、成果丰硕、人才汇聚的创新高地。对于此次活动,朱同玉寄语在座的科学家和企业家,要不断的在企业和金融管理上加强学习、不断精进,努力突破创业“死亡谷”,实现真正的项目落地长远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大格局。

       翁一兵在致辞中表示,感谢复旦大学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此次活动不仅为义乌带来了宝贵的智慧与经验,更是对义乌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科学家和企业家在义乌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前沿的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义乌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这将是意义深远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希望各方持续保持关注,注入智力支持,形成合力一起把科技成果转化这项工作做好。

       陈向军以“枫林科技沙龙-复旦上医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平台”为主题作介绍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枫林科技沙龙”是为生物医药成果转化而来,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独特的转化平台,旨在提供“无忧”的成果转化服务,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生、教授和科学家的贴心人。复旦大学在应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走在前列。“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延伸高校创新能力并参与地方建设,以此契机,“枫林科技沙龙”着力于提升服务能级、走出高校走进地方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反哺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

       汪靖介绍了研究院的建设情况,市校合作按照“一院三基地”模式共建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自2022年下半年创新研究院启动实质建设以来,秉承义乌发展经验,无中生有,在一年多时间里,研究院汇聚了多个领域的高水平科研人员,搭建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在国自然项目等纵向申报及立项、成果技术合作和产业化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进展,切实支持义乌市R&D水平提升,为学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得安以“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医疗器械研发现状及未来”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他得安介绍了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创立初心,以医疗器械及疾病精准防控为研究领域,布局智能诊断、个性化治疗、定制化康养、精准预防四个建设方向,结合落地的产业化项目分享了中心建成至今取得的一些成果,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进行了报告,表达了建成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开放务实、不断提升创新与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各方盈利的建设愿景。

       沙龙下半场,围绕“创新医疗器械”赛道,“枫林科技沙龙”现场路演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共路演了9个原创项目。

       围绕本期科技沙龙主题,华山医院马可副主任以“全自动心脏电除颤心肺复苏一体机”作主题报告。心源性猝死是常见的致命性危急病症,发作极具突然性,其急救时间窗仅为短暂的4~6分钟,导致此类患者病死率高,存活出院率低,病残率高。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可以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命。完整的心肺复苏过程包括电除颤和心脏的胸廓外按压。团队所持有的发明专利,就是利用最新的技术,对患者心电进行自动判断、自动除颤、自动切换到持续心脏按压状态,并以标准的心脏按压方式进行持续按压,替代过去人工心脏按压,解决操作不规范问题,延长复苏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项目设计了一种全民可用、操作简单、易于使用、可以一键式操作、将全自动的心脏电除颤和心脏胸外按压结合在一起的用于心肺复苏的一体化机。另外,马可主任还简要介绍了“一种便携式可监测压力并自动充气的止血带”项目。

       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院长团队以“术中肿瘤分子边界精准识别方案”作主题报告。项目前期在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研经费支持下,已在学校实验室中研发6年,完成第一代样机构建,并在复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等多家大型医院完成200余例脑胶质瘤、前列腺癌等癌种的样本测定与结果验证,辨别肿瘤组织的灵敏度均超过80%。项目拟解决目前各类肿瘤手术中肿瘤边界不清的临床难题——肿瘤保守切除方案导致病灶残留,而激进切除又损伤正常功能组织,并发症严重。项目主攻方向是构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的肿瘤手术导航策略,可视化肿瘤代谢物快速划定肿瘤边界,引导手术完整切除。项目产业化成熟度较高,易于转化,预期工程化样机将于2024年7月底搭建完成,并推进设备型式检验和进入医院开展在体临床试验,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证。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刘超青年副研究员以“面向早期肿瘤诊断的人工智能辅助光声成像技术”作主题报告。目前用于癌症诊断的成像技术手段,要么受限于光在生物组织中强烈的散射而无法达到大深度的成像(如近红外荧光成像),要么对于小血管功能性细微变化具有较差灵敏度(如超声成像,x-CT成像,MRI等),无法满足早期癌症诊断及治疗的需求。不同于其他成像技术手段,光声成像基于目标的吸收谱信息,对成像目标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且兼具不同尺度的分辨率和成像深度,可以提高早期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旨在开发一个面向早期肿瘤智能诊断的多参量、多对比度、高速光声成像系统,能够同时获取形态、分子、功能多参量信息。

       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张晓旭副教授以“高顺应智能大腿假肢” 作主题报告。近年来,下肢假肢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需求愈发迫切,而目前,先进商用假肢产品主要有德国OttoBock的C-Leg和冰岛Ossur的Power Knee,它们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相比我国假肢产品具有代差优势。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产品仍然存在着假肢-健肢步态协同性不足、地形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这导致每年超过52.4%的下肢假肢穿戴者不止一次摔倒。团队研发的大腿假肢的技术就绪度达到TRL-7级,已邀请4位截肢者进行了不少于100小时穿戴测试。相比于市面上成熟的被动、半主动假肢产品,被试普遍反映该大腿假肢具有更高的穿戴舒适性和更好的步速顺应性。预估项目转化量产后,团队研发的高顺应智能大腿假肢制造成本远低于进口产品,极具市场竞争力,价格优势明显。

       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昝睿团队以“新材料—抗菌不锈钢的医疗场景应用”为主题报告。针对各类医院这一对抗菌有特殊需求的公共场所,开展自身具有抗菌性能的不锈钢医疗创新产品开发工作,实现对医院内现有的手术室和病房使用的不锈钢器械进行产品升级换代,通过材料自身的杀菌功能遏制细菌定殖,从而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院内交叉感染、抗生素滥用等当前临床医学面临的严峻问题。产品性能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已通过第三方抗菌性能检验,生物安全性满足植入材料国家标准要求,并颁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团体标准。

       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朱钧青年研究员代表团队以“足部多模态智能评测与动态矫治系统研发”作主题报告。面向足部疼痛和轻度畸形等常见足部疾病的智能分型与辅具矫治应用,针对现有足部生物力学检测技术缺陷,研制了一套新型的足部生物力学检测装备,满足“负重位足底形压检测”和“软组织机械特性评估”两项迫切的临床检测需求,为国人足部健康数据库数据采集、足踝疾病诊疗大模型训练、足部矫治辅具数字化辅助设计与适配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基础。目前已申请9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已授权2项。已完成系统样机两套,采集数百例受试者数据。近期将部署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及多家医疗康复中心,开展多中心临床数据采集、诊疗方案研究和矫形辅具个性化定制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武欣副主任以“用于子宫切除术的阴道闭合切割电器械”作主题报告。自主研发阴道切割闭合器用于手术治疗,能够无瘤精准地完成这一核心步骤,同时可根据病情调节所需切割阴道壁长度,直接闭合牵拉取出子宫,确保高质统一的无瘤切除效果。目前该器械已申请13项专利(其中5项已授权),已转化成实物模型。这一成果在国际范围内为首创成果,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确保腹腔镜手术的无瘤效果,推动宫颈癌手术精细化操作规范,填补空白。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团队以“基于血浆蛋白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技术”作主题报告。无症状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是神经病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项目对5万余名中老年人群进行了15年的追踪随访,通过对近1500种血浆蛋白质组学数据的深入挖掘,明确了最优的标志物组合,并开发了早诊预测模型,全球首次实现提前15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精度超90%。自然《Nature》杂志主刊撰文评价该工作“这一目标正是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探寻的,该研究对早期无症状阶段阿尔茨海默病的血液检测方法迈进了一步。”项目旨在基于已有发现研发一款识别早、检测准、成本低、普及广的阿尔茨海默病检测试剂盒,大幅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成本、使得更广泛的中老年人群能够受益于早期筛查,并依托智能算法早诊模型评估中老年人发展成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吴骅主任表示,路演的项目质量高、内容丰富,服务于健康中国的建设,让大家看到了复旦大学在这方面的实力,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希望政府、企业界和项目团队能够联手,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更多感受项目中技术的高度,共同品味项目的潜力,结合每个项目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项目里面有学科交叉领域的前沿方向,把项目科学的深度和广度、技术的高度凝练成市场的竞争力,通过这样的合作,把项目更充分的展现出来。希望项目团队的老师们和政府、企业界的朋友们早早熟悉起来,做好双向奔赴,今后能够创造成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