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8年3月23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主持大会,市领导李强、殷一璀、董云虎、尹弘、吴靖平、周波、翁祖亮、诸葛宇杰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通过专家初评、复核,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272项(人),2人获科技功臣奖,21项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 31项成果获得技术发明奖,216项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项目33项)。我校医科9项科研成果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2项科研成果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清单 序号 奖种及等级 项目名称 第一完成人 第一完成单位 1 科技进步一等奖 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大脑功能重塑规律及新技术的转化研发和应用 徐文东 附属华山医院 2 科技进步一等奖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陈海泉 附属中山医院 3 科技进步二等奖 飞秒激光透镜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周行涛 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4 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天性晶状体疾病的微创治疗 卢奕 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5 技术发明三等奖 新型电极阵列在人工耳蜗中的应用 迟放鲁 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6 科技进步三等奖 帕金森病早期的脑功能显像诊断、发病新机制及干预 王坚 附属华山医院 7 科技进步三等奖 遗传性胆汁淤积症临床及基因变异特征研究 王建设 附属儿科医院 8 科技进步三等奖 重大疾病预防的关键技术与干预效果 李程跃 公共卫生学院 9 科技进步三等奖 面向公众的传染病防治宣教 卢洪洲 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图1一等奖获得者徐文东教授(中)在颁奖大会上 图2一等奖获得者陈海泉教授(中)在颁奖大会上 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领衔的项目“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大脑功能重塑规律及新技术的转化研发和应用”主要围绕臂丛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理论体系从原有的脊髓→神经干→靶器官拓展到大脑→脊髓→神经干→靶器官的理论创新体系,并基于这个新的理论体系进行方法创新,研发中枢-周围联合治疗臂丛损伤的新手术和技术,诱导中枢和周围反馈形成良性脑重塑,最终重建“灵巧有用的手”。 该项目根据新的理论体系,提出新的治疗指南。多组神经移位术后运动(≧M3)、感觉(≧S3)功能恢复有效率达70%以上,周围-中枢联合干预后灼性神经痛缓解率60%、疼痛量表VAS评分平均下降约35%。这些已被国际权威教科书收入,并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项目发表SCI论文25篇,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上发言交流9次。举办国家级学习班和国际臂丛研讨会5-6次/年,累计学员超过1000名。成果国内应用于10个省和直辖市、13家单位,治疗患者1300余例。国外应用于Mayo Clinic等著名医疗机构,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领衔的项目“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要针对我国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建立起一个规范、完善的以手术为中心的、适合中国人群的个体化诊疗策略。主要创新内容为:率先在我国开展基于社区的早期肺癌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筛查,以国内领先的肺癌筛查结合医院肺癌大数据,定义了全新的中国人群肺癌疾病谱;明确了支气管镜、骨扫描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改进了诊断策略,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在国内率先开展CT引导Hookwire定位下VATS技术,手术数量全国领先。进一步创立了国际领先的基于术中冰冻病理指导肺癌手术方式的规范化标准,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好评;鉴定了非小细胞肺癌中新的分子亚型—FGFR融合基因,完善了基于分子分型与病理亚型的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规范。 该项目从整体上建立起一个基于中国人群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诊疗体系,通过肺癌的大数据分析,不断改进优化诊疗策略,该项目成果已在全国十余家三级甲等医院推广应用。该项目共计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19篇,累计引用374次。先后在国际、国内胸心外科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发言20余次,取得显著社会效益。